肌腱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休息患处避免加重损伤、冷敷缓解肿胀和疼痛、药物治疗减轻炎症、物理治疗促进恢复、逐步恢复活动防止僵硬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休息患处避免加重损伤:肌腱炎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,减少患处负担。过度使用会导致肌腱纤维进一步撕裂,延长恢复时间。固定或使用支具限制关节活动,有助于减轻肌腱张力。休息时间根据严重程度而定,通常需2至4周。恢复期间可进行低强度活动,但避免重复性动作或突然发力。
2.冷敷缓解肿胀和疼痛:急性期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,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。低温能降低神经敏感度,暂时缓解疼痛。冰袋需用毛巾包裹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。慢性期若仍有肿胀,可在活动后短暂冷敷。热敷仅适用于慢性肌腱炎无红肿时,促进血液循环。
3.药物治疗减轻炎症:非甾体抗炎药可口服或外用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缓解疼痛和肿胀。严重病例可能需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频繁使用可能削弱肌腱强度。中药膏药如活血化瘀类也可辅助使用。药物需遵医嘱,避免长期依赖。胃肠道敏感者应选择外用剂型。
4.物理治疗促进恢复: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改善肌腱微循环,加速组织修复。电疗可刺激神经肌肉,减轻慢性疼痛。手法按摩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,松解粘连的纤维组织。恢复后期可进行牵拉训练,增强肌腱柔韧性。物理治疗需持续2至6周,配合休息效果更佳。
5.逐步恢复活动防止僵硬:疼痛缓解后开始低负荷运动,如等长收缩训练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,避免突然加大强度。运动前充分热身,结束后拉伸肌腱。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适合恢复期。若运动后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,需调整计划。
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,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以支持肌腱修复。避免吸烟饮酒,尼古丁和酒精会延缓组织愈合。长期伏案或重复动作者应调整姿势,使用护具分担负荷。若症状持续超过6周或反复发作,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病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