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表现有腰背部疼痛、身高变矮或驼背、活动受限、神经压迫症状、骨折部位叩击痛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腰背部疼痛: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或逐渐加重的腰背部疼痛,疼痛多集中在胸腰段,可能向两侧放射。疼痛在站立、行走或翻身时加重,平卧时减轻。部分患者因疼痛剧烈无法直立,需卧床休息。由于骨折导致椎体稳定性下降,轻微活动如咳嗽或打喷嚏也可能诱发疼痛。
2.身高变矮或驼背: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椎体高度丢失,表现为身高明显下降或脊柱后凸畸形。多个椎体骨折时,驼背程度加重,可能伴随胸廓变形。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性的,但急性骨折后也可能突然出现身高缩短。
3.活动受限:骨折后因疼痛和脊柱稳定性下降,患者常出现活动能力下降,如弯腰、转身困难。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日常动作,如起床、穿衣。长期活动减少可能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。
4.神经压迫症状:若骨折块移位或椎体塌陷严重,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,表现为下肢麻木、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。这类症状需紧急处理,否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。
5.骨折部位叩击痛:体格检查时,轻叩骨折椎体对应的脊柱部位可诱发局部疼痛,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。疼痛通常局限,与周围未骨折椎体形成对比。
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诊治需结合影像学检查,避免误诊为普通腰肌劳损。日常应注重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,减少跌倒风险,疼痛缓解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