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是中医对两种不同汗证的辨证分型,主要区别在于病因、病机及症状表现。表虚自汗多因卫阳不足、腠理不固所致,常见于白天不因活动而自然汗出;阴虚盗汗则由阴液亏虚、虚热内扰引起,以夜间睡中汗出、醒后即止为特征。
表虚自汗的病理基础在于卫气虚弱,不能固护肌表,导致津液外泄。患者常表现为畏风、易感冒、乏力,汗出后症状可能加重,多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之人。治疗以益气固表为主,常用玉屏风散等方剂。阴虚盗汗则因肝肾阴虚或肺胃阴亏,虚火内生,迫津外泄,多见于热病后期或长期熬夜、房劳过度者。症状伴随潮热、颧红、口干咽燥,治疗需滋阴降火,如当归六黄汤加减。两者虽均有汗出,但病位一在表一在里,病性一虚寒一虚热,需仔细鉴别。
辨证时需结合全身症状与舌脉。表虚自汗舌淡苔白,脉浮缓;阴虚盗汗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误治可能加重病情,如表虚误用滋阴药会碍脾生湿,阴虚误用温补则助热伤阴。饮食上,表虚者忌生冷,宜温补;阴虚者忌辛辣,宜清润。作息方面,表虚需避风寒,阴虚应避免熬夜。两类汗证均提示体质失衡,长期不愈需专业中医干预,不可自行滥用止汗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