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腱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制动减少活动量、冷敷缓解疼痛肿胀、药物消炎镇痛、物理治疗促进修复、康复训练增强跟腱强度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休息制动减少活动量: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跑跳等剧烈运动,必要时使用支具或弹性绷带固定踝关节。制动时间视严重程度而定,一般需2-4周。日常行走时应控制步幅,避免上下坡或提踵动作。长期过度使用跟腱会导致局部微损伤积累,充分休息是修复的基础条件。
2.冷敷缓解疼痛肿胀:发作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-20分钟,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。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渗出,同时降低神经敏感度。慢性期运动后也可冷敷预防症状加重。注意避免热敷或长时间浸泡热水,可能加重充血。
3.药物消炎镇痛:非甾体抗炎药可口服或外敷,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。严重疼痛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一年内不宜超过3次以防肌腱脆化。中药膏药如活血化瘀类亦可配合使用,但需警惕皮肤过敏。
4.物理治疗促进修复:超声波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胶原纤维排列。冲击波适用于慢性粘连,通过机械刺激诱发修复反应。低频电疗可放松小腿三头肌过度紧张,间接减轻跟腱牵拉负荷。
5.康复训练增强跟腱强度: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离心训练,如台阶缓慢下落练习。拉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每日3次,每次维持30秒。后期加入平衡垫训练提高本体感觉,水中行走可减少负重冲击。
治疗期间需选择软底缓震鞋具,鞋跟高度差不超过3cm。体重超标者应配合减重,每日钙摄入量不低于800mg。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是常见诱因,恢复期需遵循10%增量原则。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中立位可预防晨僵。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需考虑是否存在跟腱钙化或部分断裂。